從起跑點開始領先! 3D列印與基礎教育的完美結合
「第四次工業革命」其中重點之一就是3D列印,目前業界對於3D列印市場仍相當看好,並紛紛投入資金、技術進而研發自身產業及3D列印的結合。3D列印對於大眾來講,仍為一項新的技術,需學習透徹一番才可將其有效運用。如將學習的過程提早至求學時期,在學習力最旺盛時即獲得此技能。學習的越早,能創造出的東西越豐富多元。
企業大廠從基礎教育開始培養未來科技人才
GE宣布,近期將開始接受各級學校對於3D列印數位教育計劃的申請。GE將在未來五年內在兩個教育計劃中投資1000萬美元,發展培育未來人才的管道。 一個全球方案將著重於中小學,另一個著重於高等院校,內容如下:
- 兩年內投資200萬美元,主要補助全球中小學桌上3D列印設備,優先考慮8-18歲的教育機構,加強STEM(科學,技術,工程和數學)教育的實施。
- 五年內投資800萬美元,主要提供全球大專院校50種金屬3D列印設備,特別是已有進行3D列印教育課程的教育機構。
GE認為,從各級學校教育開始廣泛運用3D列印機,將有助於加快全球採用3D列印製造。 GE積層製造部門副總裁Mohammad Ehteshami說:“我們希望為多個產業的3D列印製造建立一個生態系統〞,同時也強調GE將長期致力於這項技術。
成功大學材料系創新研發3D列印電池
台灣也擁有許多創新的科技人才,成功大學材料系教授洪飛義、呂傳盛教授看準3D列印技術發展趨勢,將傳統笨重的電池利用3D列印加以進化。與傳統電池相比,3D列印電池製程較簡易、體積較小、電池的電容量增加、充放時間短。
原本的電池製作方主要有4道程序,分別為粉末合成、粉末添加黏結劑並攪拌、粉末塗覆與壓延、烘烤,前後費時約24小時。3D列印電池,利用飛秒雷射來融化合成的粉末,攝氏溫度上萬度的飛秒雷射在融合過程,將粉末添加黏結劑並攪拌、粉末塗覆與壓延、烘烤等3道工序一次搞定,原本4道工序簡化為2道(粉末合成+直接列印),只需3分鐘。3D列印電池因雷射融合生成的「介金屬層」,可有效提高電池的電容量,帶來充電快、體積小、重量輕等優點。而3D列印的堆疊特色同時也優化了電池的電容量,每一次堆疊,電容量也跟著增加,因此可依目標產品需求電容量客製化。
成大是第一個將3D列印導入電池製程,他們已在台灣提出專利申請。同時也與工研院達成合作共識,期盼3D列印電池能夠問世,為產業界注入新氣象。
培養下一代科技人才 從首羿開始做起
首羿國際早已察覺到這股創新教育趨勢,在多年前已開始大力推動校園Fab Lab自造實驗室。目前台中清水高中、台中家商、苗栗農工、華僑中學、內壢高中、台南海事等學校,皆已落實FABLAB計畫。未來計畫與更多間更多學校合作,以垂直推廣(從小學到大專)、水平整合(高中職科技教育)與全方面服務(深化社區)等三軸全面推展3D列印技術與生活應用,藉由跨域專業與科技整合,帶動國內3D創意產業之發展,培養出更多專業人才,推動台灣的經濟產業。
如有任何產品問題,請洽 04-2258-3355 或 E-mail:service@so-easy.com.tw
首羿國際有限公司 創意生活豐富每一天